| 加 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项目成果吸引眼球
时间:2023年08月15日     【 字体:

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项目成果吸引眼球


2022江西智库峰会暨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项目成果展上,不少处于高新技术前沿的黑科技吸引着参会者眼球。

稀土萃取废水低成本深度除油一体化设备模型:稀土冶炼污水变废为宝

     成果展上一套微缩的工厂模型格外醒目,北京赛科康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许海青向记者介绍,这是稀土萃取废水低成本深度除油一体化设备模型,江西作为稀土资源供应大省,稀土冶炼企业众多,由于稀土冶炼加工工艺比较复杂,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如不妥善处理,将造成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为解决这一问题,科研团队针对稀土冶炼废水中的氨氮、石油类、重金属等污染开发了这套设备。


     据了解,该技术的原理是,含油料液或是废水在经过ORZ吸附系统时,通过利用范德华力和分子筛选机理,油类物质可被吸附到材料表面和孔道截留。在解吸时利用溶液的相似相溶原理,将孔道中吸附的油进行溶解洗脱。利用不同的沸点,将精馏、溶剂分离回用,可全部实现材料及溶剂的再生和循环利用。


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项目成果吸引眼球

 

     许海清表示,相比传统的活性炭吸附法,ORZ深度除油技术成本较低,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会产生危险废弃物,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覆盖了稀土、钨、钼、铼、锆等冶金行业,应用企业包括江铜集团、江钨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同时,技术成果可拓展应用于锂电池、镍钴材料、废旧电池回收等行业,帮助相关企业解决高氨氮废水、含油废水的低成本、资源化处理难题。


     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在江西赣州、南昌、德兴等地建设示范工程近10套,每年达标处理废水86万吨/年,通过污染物减排和资源回收,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约4500万元/年。


湖泊蓝藻生物量立体监测设备:提升监控湖泊富营养化时空尺度


    “我国作为世界上蓝藻水华暴发最严重、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现有藻类生物量监测设备野外应用能力难以满足藻类生物量立体监测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工作人员指着吱吱作响的黑匣子说道: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开展湖泊蓝藻水华监测的难题目前已被攻克。据悉,湖泊蓝藻生物量立体监测设备综合运用小型化光谱探测系统、动态定位技术、多通道差谱技术、实时数据传输技术,采用水面及水下分离式结构,通过光纤引导信号,降低密闭性要求及成本。水下探头部分使用独创的三光束光谱检测结构,内置标定水样,实现标定自检,检测舱内设置滤纸对无机物、蓝藻进行过滤。水上主机软件中内置营养化浅水湖泊水体蓝藻叶绿素a立体分布的光谱反演算法,实现湖泊蓝藻生物量的精确、低成本、原位快速检测。


    “该设备具有便携性、低功耗、高性能的特点,可实现原位获取湖泊水体中蓝藻生物量垂向分布检测,从而获取藻类垂向分布的时空分布规律。工作人员激动地表示,在配合无人机载水面遥感的情况下可显著推动湖泊蓝藻生物量从水体表层向立体监测的转变,大幅度提高湖泊蓝藻生物量的监测频率和时空尺度,满足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对湖泊蓝藻的常态化监测需求,具有很好的产业化前景,可为提升我国环保设备自主研发水平、提高国际影响力做出实质性贡献。


稀土转光膜的蔬菜大棚模型:紫外光转成红光为作物提质增产


     不少参观者对穿上了科技新衣——“稀土转光膜的蔬菜大棚模型感到好奇并驻足观看,中国科学院工作人员连忙介绍:有了这套稀土转光薄膜,农民就可以调控射进棚内的光线组成与比例,太阳光中不能被植物吸收的紫外光部分转化为可见光红光,南方农作物在开花到坐果的关键期间,经常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光照不足而减产,稀土转光薄膜在此期间对作物有良好的补光作用从而维持其正常生长。

     稀土转光薄膜对于作物除了补光还有什么作用,工作人员给予了解答,使用薄膜能有效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有效光的利用率;促进作物早熟,可提前约5~10天上市;增加产量,提高约5%~15%;改善果实品质,部分营养含量增加。


     据悉,科研人员还根据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的需求特性和规律,合成与制备植物照明LED光源的专用稀土发光材料,研发出一类能够满足设施农业要求的植物补光LED灯具,利用LED补光技术和工程调节农产品成熟期。该成果应用能提高农产品单位价值、增加土地利用率,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稀土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内容来源: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