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稀矿产调查获多项成果
5月6~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对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的“稀有稀土稀散矿产调查”二级项目(原为《我国三稀资源战略调查计划项目》)所属18个子项目的成果报告进行了验收评审。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王瑞江、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主任薛迎喜、国土资源部高咨中心黄崇轲研究员等专家参加了评审会。
本项目是由资源所王登红研究员领衔的二级项目,周期为2012~2015年。项目本着“边研究边管理边服务”的工作原则,通过“产学研管”紧密结合,获得多项进展。
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在对国内外三稀资源分布、利用现状、需求格局、勘查开发现状等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划分了三稀金属矿石类型,提高了分析测试技术水平,编制了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矿山尾矿稀散金属资源调查技术要求等,为我国三稀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开展了西北、中南、西南三大片区三稀资源战略调查和典型矿床研究,摸清了该区三稀资源分布状况,总结了成矿规律,为进一步部署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厘定了南岭东段成矿母岩的锆石年代,分析了稀土矿物的成因和稀土内生矿化特征。了解了华南风化壳和稀土产品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总结了风化壳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研究了“全相”和“离子相”稀土的关系。明确了风化程度和稀土次生富集程度的关系。建立了花岗岩、火山岩及变质岩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成矿模型。开展了典型矿区赣南钻与小圆井、赣南钻与浅钻的对比研究。提出了稀土单元素圈矿方法,创新了稀土储量动态评价的技术方法,圈定了白石、黄屋和上堡3个中型规模评价区,并估算了清溪岩体总体的远景资源量。
地质找矿方面,在甲基卡矿区外围实现了找矿突破。新发现的新三号脉经过评价和工程验证,估算氧化锂334级资源量88.55万吨,平均品位1.41%,达超大型规模;提交永定大坪花岗斑岩型钽铌矿一处,估算(333+3341)铌金属氧化物资源量15484.84吨、钽金属氧化物资源量13594.09吨,达超大型规模;另提交铍钼矿点1处、铍钼靶区1处、铌矿点1处、铌矿化带4条、铌铷矿化点1处、铌钽铷矿(化)点6个、铌钽锂找矿靶区4个、铷(铯)矿化点4处、铷找矿靶区2处、稀有稀土矿化体27条、铌钽矿找矿异常44处;提交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产地1处,离子吸附型轻稀土矿产地3处(大中小各一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化点10处,稀土找矿靶区27处,评价中型以上可再利用轻稀土尾砂矿1座;在稀散金属资源方面对多个有色金属矿山中稀散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利用现状等进行了评价,为稀散元素的再利用奠定了基础。
信息化建设方面,建成了涵盖国内外3889个矿产地的空间数据库和“三稀调查成果数据库”,集成了长周期矿产品价格数据库、采样测试分析数据库、文献数据库、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全国稀土矿区遥感数据库,对今后我国三稀资源调查和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产学研用方面,积极配合矿政管理部门,完成了稀土开采总量指标的统计分析管理、稀土矿区开采开发情况的实地专项调查、工程建设用地压覆稀土情况调查等多项工作,为上级管理部门编制三稀矿产总体部署和“十三五”规划等报告和阶段性成果近20份,也为以江西赣州市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加强稀土开发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周边开阔河流、矿区支流、沟渠等地表水及矿区周边民用水井、矿山生产井等地下水的采样方法和技术流程。建立了针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水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首次研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山环境效应定量评价模型;开展了矿山非法开采遥感调查及监测研究,建立了稀土矿山开采动态监测技术方法,并提出了今后监测的预警区域。利用遥感技术统计了荒漠化区域的面积,对稀土矿开采周边河流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估。
组织编写了《三稀项目野外采样的技术要求》等一系列项目内部技术要求和工作方法指南,有力地保障了整个“三稀”项目的高效、有序运行;出版《稀有稀土稀散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及《国外稀有稀土矿床》专著两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建立了全国性三稀资源调查研究团队。
版权所有:赣州市稀土行业协会 赣ICP备08100791号
赣县区灌婴路1号赣县区总部经济大楼西塔 邮编341100
联系电话:0797-8122317 gzsxthyxh@163.com